最近编辑部新来了一位马来西亚的同事。
不得不说,太招人喜欢了!
我总结了编辑部形容她的词:明媚!自信!阳光!松弛!
最重要的是,没有班味!!!
北京办公室里的人长年灰扑扑的,但她身上总是鲜亮亮的,一直在笑。
同事开玩笑说,马来西亚人轻盈得和我们不像在一个地球。
不仅是她,每年一到夏天,我就会羡慕马来西亚人。
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:
展开剩余93%@金桔希子
这样的:
@金桔希子
还有这样的:
@月弥
在马来西亚过夏天的人是这样的:
@金桔希子
猫是这样的:
@volcano
我们不得不承认,人到了一定阶段,对夏天的体感就只有热。
但马来西亚不同。
马来西亚的夏天,像是小时候记忆里漫长而又悠闲的暑假。
高高的椰树,漫长的海岸线,一天比一天更绚烂的夕阳,还有时不时落下来的瓢泼大雨。
电影《夏日么么茶》
氤氲的水蒸气里,人们有漫长的时间可以浪费。
马来西亚有每个人渴望的夏天,也有每个人都怀念的夏天。
马来西亚人的人生,就是一个漫长的暑假。
你可能不知道,根据 2025 年最新一项国际养老评估报告【国际生活】显示:马来西亚已经连续 5 年被评为亚洲最佳养老国。
这里最大的特征是:慢。
在整个世界都越来越快的时候,这里容纳一种 0.5 倍速的生活。
快递不会当日达。
7 公里开车可以走一个多小时。
公交车几乎都会误点。
麦当劳作为一种“快餐”,在马来西亚的出餐时间是 20 分钟。
这些乍一看,都像是“不够先进”的普遍表征。
但据读者 @锦州说,在马来西亚, “自在”是比“先进”更重要的事。
他们把“慢慢来”践行到了一种离谱的态度。
服务区里的马来西亚人不像赶路歇脚,像是扎根露营。
“明明只是路过,但感觉大家像是在这里生活逛街一样。” @一杠
马来西亚人有自己的“时间哲学”。
约会可以迟到。
deadline可以拉得很长。
拖延症也并不是什么大问题。
大家不紧不慢地生活,说得最多的一句口头禅是: "on the way."(在路上)
约好八点见面,但八点根本见不到人,只会收到一句"on the way."
司机说 10 分钟后到,但真正 10 分钟过去,他依然可能"on the way."
对很多不知道的人来说,这像是一句拖延的借口:
但在马来西亚,这种拖延是被默认的。
对他们来说,时间是一根可松可紧的皮筋儿:事情总会解决,没有什么事是非赶不可。
你可能不知道,马来西亚最大的群岛兰卡威,又被称为“慢活岛”。
游客来到这里,都会被提醒不带“手表”,忘掉时间。
作家三毛也曾沉迷在这里的平静中,她说,我的生命融进了这里。
「在兰卡威的每一天,我什么事都不做。要么舒服地睡在温暖的沙滩上,要么躺在轻柔摇曳的棕榈树下,和煦的海风拂着我的脸,起伏的海浪在耳旁呜响。这时我的梦便开始了放飞。」
除了时间上的松散,这里人的步调也是慢的,大家过着一种热烈又懒散的生活。
天气晴好的时候,就拎着食物席地而坐。
@重庆女法师日常
下大雨的时候,就随意在街边看雨。
朋友说,这里的人好像天生习惯于等待。
等雨停,等车来,等太阳落山,等明天到来。
你要问他们焦不焦虑,他们大概率也只回你一句:
没什么着急的。
今天做不完的事,明天会做完。
明天做不完的,还有新的明天。
我也是了解之后才发现,马来西亚人之所以松弛,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缺时间。
先分享一个令很多人艳羡的消息,马来西亚有 58 天的公共假期(不同的州假期不同),不!调!休!
光新年假就有 3 次(印度新年、华人新年、马来人新年),更不用说什么开斋节、卫塞节、丰收节。
还有很多随机宣布的假期,说放就放。
球赛赢了,放假。
元首过生日了,放假。
首相会把节日当糖果发:
有时,班上着上着就能喜提假期。
“明天全国放假”甚至成为了马来西亚的一个梗。
当你因为调休调得身心不调时。
马来西亚网友只会问你:调休是什么?
学生不需要从早到晚都待在学校里。
马来西亚的新同事告诉我,在马来西亚,很多时候下午三点就会放学,她们会去社团活动,逛街,或者去咖啡馆里呆着。
比起上学,放学去踢球是更重要的事情。
工作的人也不需要一整天都在工作。
在马来西亚,很多店一周只开三天,临近中午才开,不到傍晚就关店,去的晚都会没有东西吃。
这里的傍晚,属于夕阳、朋友和娱乐。
去 Mamak 吃吃煎饼,找朋友吹水才是正经事。
在马来西亚的森林里,甚至还有一个专门的民族叫“懒族”,他们不耕作、不打猎,靠着政府“空投”的食物和日用品生存下去,每天的生活仅仅是吃饭、睡觉、晒太阳。
忙于奔波的心情不属于马来西亚。
在马来西亚,没有什么比感受阳光和风更重要。
有一个专门供流浪猫晒太阳的沙滩叫“猫岛”。
@momo
有一座以“拥有世界前三的日落”而出名的城市,亚庇。
@月弥
你可能不知道,亚庇所在地沙巴还有个很浪漫的名字,“Land below the wind”。
一座以风命名的国家,一座以日落闻名的城市。
来到这里的人,只是看看日落,吹吹风,就能感知到一些幸福。
关于这座城市,还有一本专门的书,我尤其喜欢里面作者的一段描写:
「我喜欢婆罗洲那些黑黢黢的夜晚,空气中弥漫着树芽和湿漉漉的树叶的气味,仅有的声音是青蛙的聒噪和夜鹰的咕咕,唯一的陪伴来自我们自己,仅有的只言片语也是我们自己的。
我喜欢那些独自在家安静的日子,那些懒散、无所事事、不值提的日子。只有时间和孤独,才能让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。」
我们从来只能在无所事事的日子里,感受到夏天。
我还想跟你分享一个故事,关于电影《夏日么么茶》。
你如果看过,一定记得任贤齐在马来西亚的沙滩上,弹着吉他唱《对面的女孩看过来》的场景。
城市里的白领女孩 summer,在爱情和事业双双失利后,从城市“逃离”到了马来西亚的沙滩。
来马来西亚前她是这样的:
到马来西亚后她是这样的:
这个有着木吉他、阳光、沙滩的海岛,让她整个人都放松了下来。
当时为了拍摄这部电影,任贤齐、光良和阿牛,在这座没有什么人的岛上待了两个月。
他们在烫脚的沙滩上跑,挑衅岛上的猴子,在夜晚的海浪中裸泳,然后坐下来一起彈吉它唱唱歌。
在马来西亚,你只需要做最简单的事,过无忧无虑的夏天。
就像任贤齐那首经典的歌:
“我要你陪着我,
看着那海龟水中游,
慢慢地爬在沙滩上,
数着浪花一朵朵……”
我想起蒋勋曾经分享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:“热带无哲学”。很适合马来西亚。
热带不是没有哲学,热带不需要哲学。
脚底踩在沙滩上,太阳把身上晒得热乎乎的,人在切实地感受到这一切的时候,就不会思考太多。
生活本身就是很多哲学问题的答案。
就像经典的马来西亚电影《初恋红豆冰》里的夏天。
一个有点沧桑的马来西亚华人小镇,一个热得有些苍白又无聊的夏天,一群还有些幼稚的小孩跑来跑去,玩玻璃弹珠、打架、喝咖啡、吃红豆冰。
你很难说这样的夏天有什么样的意义,会发生什么,记住什么。
一切都是淡淡的,好像什么都发生了,又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。
我刷了很多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,有一个印象很深刻,早期看这部电影,大家眼睛只会在那些交织的情愫上,“他爱她,她爱他,他又爱她,她却爱他”。
但很多年后真正怀念的,却是那个简单朦胧又有点无聊的夏天。
导演阿牛在自己的导演手记里写到自己拍摄这部电影的初心,「我很自私的在这个梦里重温对于童年的眷恋,再回到当年的心情里一次,躺在树下漫无目的的看着蓝天……」
他带着想要再过一次“夏天”的心情开始拍这部电影,没有钱,演员也只有李心洁一个人,于是包括梁静茹、品冠、曹格在内的马来西亚华人歌手无片酬参与了这部电影。
大家像是小时候完成一个游戏一样,不在意结果,只是一起去还原一个我们共同拥有过的夏天。
简媜说,“也许在冷的气流中,意义和价值才会变得更清楚”。
但在热带,生活本身是更重要的哲学。
风扇摇着头不停地吹,木瓜挂在树上,我们穿着短裤和拖鞋,走在宽大的叶片下,无忧无虑地吃着雪糕。或者躺在沙滩上,对着一望无际地海打打瞌睡。
发布于:北京市股票配资程序,国内最靠谱的配资公司,股票按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